一、放生鱼为什么放7条8
1、明旸禅师示寂15周年纪念法会在明旸禅师纪念馆举行
2、本性大和尚主法纪念法会
3、本性大和尚礼拜恩师明旸禅师
4、大菩文化福建讯7月23日上午,为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孝报师恩,发扬高僧精神。一代高僧明旸禅师示寂15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市明旸禅师纪念馆隆重举行。
5、此次纪念活动由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福州市明旸禅师纪念馆、福州开元寺主办。明旸禅师嫡传法脉弟子、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州市佛协副会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明旸禅师纪念馆馆长本性大和尚主法。
6、明旸禅师法接近代佛门领袖圆瑛大师,是禅门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代、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代法嗣。生前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宗教委副主任,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先后住持多座古寺名刹。
7、明旸禅师爱国爱教的精神彪炳史册。抗战期间,明旸禅师积极参加上海僧侣救护队,在淞沪会战中,共救治伤兵及租界难民8273人,收容难民3000多人。1937年冬至1939年春,明旸禅师随圆瑛大师两次下南洋弘法募捐,支援国内抗日救国。1939年10月,明旸禅师与圆瑛大师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正气凛然的诗歌“敢将热恼化清净,巧把地狱当佛宫。”
8、明旸禅师重视佛教教育,改革开放后,即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并任院长,培育了众多青年僧才,许多弟子成为推动当代佛教事业发展的栋梁之材。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明旸禅师即率众走出国门,于美国参加世界佛教会议并举办水陆空大法会,被誉为“民间外交家”、“和平友好使者”。
9、明旸禅师9岁之前曾居住在三坊七巷,2016年,嗣法弟子本性大和尚于明旸禅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三坊七巷创建明旸禅师纪念馆。此次纪念活动特地在纪念馆举办,也深含了殷殷之情。
10、如今,明旸禅师纪念馆已成为福州文化核心区、5A级景区三坊七巷里的一道风景线及对外交流的良好平台。据介绍,纪念馆牵头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一代高僧明旸禅师》,目前已首映并公开发行,明旸禅师书法作品集也编辑完成,正在出版流程中,明旸禅师的著作《佛法概论》也在再版印刷中,明旸禅师全集也在编纂中。
二、2022年最佳放生时间
1、纪念馆还将不定期举办禅学及传统文化讲座或公益性的活动,同时助力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和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编辑出版圆瑛大师著作,以及圆瑛大师四大弟子即明旸法师、白圣长老、慈航菩萨、赵朴初居士等文集,续焰传灯,挖掘整理两代高僧大德的佛教思想,使纪念馆真正成为圆瑛大师、明旸禅师精神的凝聚之地,增光历史文化名城福州。
2、香港宏明大和尚参访福州明旸禅师纪念馆
3、台湾净良长老朝礼明旸禅师纪念馆感触良多题下两句祝愿
4、《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5、又名白云般若庵,位于琅岐镇白云山芙蓉峰之巅,面临大海,海拔4米。白云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代颇为兴盛,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20世纪80年代多次修葺。寺坐东向西,由大雄宝殿、香积厨、尼众居室等组成,建筑面积693平方米。明状元翁正春撰有《白云庵记》;今山门尚镌其手书对联:“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墙上嵌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道光年间重修白云寺碑。香积厨内有口“龙泉古井”。寺前有座埋葬着抗日战争期间不愿被日本侵略军凌辱而集体自杀的七位尼姑的坟墓。
6、位于琅岐镇罗钟山东侧,三面山峦环抱,寺前罗溪潺潺,故有“天竺听泉”之说。寺始建于宋代,明时颇兴盛,经清嘉庆、民国年间、1986年三次重修。寺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天王殿、韦驮亭、大雄宝殿、观音阁、仙翁殿、伽蓝殿、千手观音殿、法堂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大殿为风火山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天竺寺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下有九龙洞、九龙潭,环境清幽,引人入胜,古今骚人墨客,吟咏不绝。
7、位于琅岐镇上岐村虎头山南麓,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宋末,嘉庆十六年(1811年)翁曾《重修泰山庙》碑称:“岱岳之祖遍宇内,部下二都统,其显赫史册彰彰,宋时康都统显灵兹土,里人祠之。”经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咸丰三年(1853年)、民国时期三次重修。庙周围风火墙,面阔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585平方米,抬梁加穿斗式木构架。庙前正门额“厚泽胜景”、“天朝褒祀”、“嘉登泰山庙”,匡门书“赫声”、“濯灵”等石刻均系宋代石刻。庙内建戏台,左右酒楼,戏台顶斗拱藻井、木刻太极八卦、九宫图等;殿上一柱联:“良胥无私情私贿;善政有公道公开。”1996年按原貌重修,是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
8、又名南山普陀寺,位于琅岐镇凤窝村南山北麓,元初,凤窝里街始祖陈孟栋创,原为小庵;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修,名南山普陀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陈文肃扩建,改名南山寺。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由大殿、厢房、放生池等组成,四周围以土墙,占地面积771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殿宇低矮、古朴。殿内供奉陈文肃塑像。20世纪80年代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前后二进。左厢房悬挂一口大铁钟,高42米,口径9米,铸造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右厢房竖立两方石碑,碑文分别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南山寺事宜。大殿联为:“弹指现琳宫尚书寄迹;随风飘梵呗元代遗音。”
9、位于琅岐镇凤窝村,始建于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陈文肃主持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扩建,民国35年(1946年)再修。祠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风火山墙,宽13米,纵深39米,占地面积532平方米。祠为三进,四扇三间,头进古戏台,两边为女看台。现正厅保持明末清初规制,前厅、酒楼的结构较匀称,建筑基本完好。祠内并保存有为明代礼部尚书陈文肃庆寿的漆画围屏一组,富有文物价值。
10、位于琅岐镇上岐村鳌山东南麓,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庙碑载:江姓始祖“君丽自浙入闽,奉昭烈王择居此土,因建是庙”。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庙面阔8米,深3米,占地面积995平方米,前后三进。正门排楼式,斗拱迭涩,上悬直匾,额书:“勅封、上岐境”,直下“昭烈王庙”。中间门开四扇,左右框门。门内立屏门,匾书:“乐乐乐”。头进为戏台,两旁酒楼。戏台上方藻井雕刻太极八卦万象图;二进为天井,两边有钟鼓楼;三进为正殿,上方藻井雕刻有太极八卦九宫图,螺旋形斗拱衬托,繁复重迭,悬空倒挂,工艺精巧,独具匠心。以上两个藻井均属罕见,且保存完好,具有文物价值。庙重檐歇山顶,风火墙建筑。现大殿、戏台、酒楼均保存明清风格。
标签: